2024-08-05
分享到
今天分享的是【2024中国公路货运大数据报告】 报告出品方:中国公路货运
随着各项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交通物流领域的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方面,我国仍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我国需要在碳市场建设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项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落实我国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的重要抓手。国际经验表明,与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相比,碳市场既能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至企业,又能够为减碳提供经济激励机制,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带动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
然而,我国碳交易市场仍然存在些许不足。本部分将从数据基础、市场基础设施、市场机制梳理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第一,行业数据基础不完备,导致部分行业的碳配额尚不能纳入碳交易市场实现流通。良好的数据基础是纳入碳市场的重要前提。
2022 年,全国碳市场将会按照“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来纳入其他行业。目前,中国碳排放最大的四个部门分别为发电热供应、钢铁、建材、交运,是碳达峰的任务重点行业。2021 年开始运行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初期仅将数据基础最为完善的电力行业纳入交易,基础数据较好的钢铁、有色、建材行业尚有待于第 中国公路货运大数据碳排放报告 8 二批纳入。
然而,在 2020 年碳排放高达 9.3 亿吨,占全国终端碳排放的15%的交通运输行业,基础数据情况却极为复杂,使得该行业的碳排放核算、认证等存在多重阻碍。 第二,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善,细分行业的排放标准、核算边界、认证方法、减碳技术产品、碳足迹、碳金融等都没有形成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是碳市场高效运行的基础。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统一性、规范性有待提升,体现在行业的排放标准、核算边界、认证方法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最后,对于不同地区、发展程度不同的企业而言,一套行之有效且操作便捷的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制度、数据采集以及整理的体系也亟待建立。
第三,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表现为行业覆盖较为单一、市场活跃度较低和价格调整机制不完善。中国与全球最大的欧盟碳市场机制相差甚远。从交易数据的对比上看,全球最大的碳市场——欧盟配额交易市场2019 年覆盖的排放规模为 18.9 亿吨二氧化碳,其交易量为 67.8 亿吨二氧化碳,交易额为1690亿欧元,分别占同期全球碳市场的 78%和 87%,其配额交易量是配额总量的3.59倍。
然而,我国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规模是欧盟的 2 倍之多,但现有的九个碳市场 2020 年的总交易量仅为 1.41 亿吨。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市场机制发挥不充分,具体而言,(1)行业覆盖较为单一,仅囊括电力行业的2225 家企业,个人与机构投资者暂时无法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