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分享到
1月菜鸟物流科技携手冀中能源集团共同打造的数智供应链平台正式上线月顺丰速运与深农集团天津海吉星达成协议共建智慧供应链……今年以来,物流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物流企业纷纷向供应链服务延伸,从单纯的运输方案提供商升级为端到端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一转型背后,既是市场需求变化的推动,也有企业突破增长瓶颈的主动求变。
在占地6000平方米的陕西安康智慧物流园百世云仓内,一排排货架上有序摆放着米面粮油及小家电等生活快消品。站在仓储区前,百世快运安康网点负责人杨家涛回忆起业务上的转型格外感慨。
“物流行业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单纯货品运输没有附加值,运费非常透明,毛利润非常低,同行之间还相互‘厮杀’,不如另辟蹊径,增加更多的高附加值服务,如仓储托管、仓配一体化,乃至为客户提供全链路服务。”他说。
杨家涛和他的团队设计了“统仓共配+数字化”的服务方案,通过整合多家商贸公司的仓储与配送需求,实现资源共享以降低成本,并提供灵活计费模式,以更好地适应不同业务量的需求。数据显示,通过业务转型后,百世快运在安康的货运量同比增长了30%以上,车辆空驶率下降了40%。
百世快运安康网点是物流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物流与供应链发展报告(2024—2025)》显示,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加快向供应链企业转型升级。行业发展总体呈现从物流向供应链转型的趋势。
在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解筱文看来,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企业转型,这是应对市场竞争加剧、客户需求升级、成本压力攀升及行业趋势变革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物流市场规模连续9年全球第一,但传统物流利润空间持续收窄,企业亟须通过整合采购、生产、分销等全链条服务创造新价值。
“物流企业切入供应链服务也有一定的优势。”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所长庞燕介绍,物流企业长期运营积累的仓储设施与运输网络,是向供应链企业转型的重要根基。“仓储设施依据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与需求分布进行布局,能为供应链货物存储提供稳定且适配的物理空间。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交织而成的运输网络,为货物流转提供多样选择。在日常运营中,物流企业积累了海量数据,涵盖订单信息、货物运输轨迹、仓储库存变化等多方面。这些数据不仅可以洞察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为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提供依据;通过研究运输轨迹数据,可优化运输路线,提高运输效率,降低成本,有助于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决策科学性与运营效率。”她说。
传统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如何提升价值,实现效能升级?不少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是转型发展方向,拥抱数智化则是实现效能升级的主要手段。
中通服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由传统物流企业转型而来。据该公司物流事业部总经理诸国忠介绍,公司在为大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的基础上,正在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我们已经初步建成了物流数字化平台,将线下实体化仓储资源、配送资源数字化平台相结合,用快递、快运、云仓等标准化产品实现物资全生命周期端到端服务。”诸国忠表示。
作为专业酒类物流企业,安吉物流正不断优化升级供应链,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共生共赢”。四川安吉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邓香全介绍,在纵向维度,企业探索与上游原料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从粮食种植到原料采购的全程可追溯;与酒厂深化协同,强化酿造、勾调、包装等核心生产环节的物流需求和资源调度保障;与下游经销商构建紧密联系,实现销售预测、库存管理、市场反馈的实时联动。通过“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双轮驱动模式,企业打造出贯穿“采—供—销”全周期的现代化供应链解决方案。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蔡进表示,当前,推动物流与供应链智慧化的一个重要抓手是“AI+物流+供应链”。要通过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组织方式的融合,推动物流与供应链转型升级,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越来越多的物流供应链企业正积极利用AI技术用于供应链组织优化,提升运营效率。
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鞠衍亮介绍,企业将数智创新深植到供应链全流程各个节点。比如说仓节点,日日顺通过物联网、AI数据大模型,来实现数字云仓、数字库存能力建设,打通线上线下库存壁垒,实现实物库存虚拟库存智能联动,实现客户的资金高效使用和成本降低。
“供应链涉及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转型过程中,传统的物流企业往往将管理重点集中在单一的运输或仓储环节,忽视了供应链的全局性。如果物流企业仍然局限于单一环节的管理,就无法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优化,难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庞燕表示。
对此,庞燕建议企业要构建起高效的组织与协作机制。要推进业务流程协同。分别从采购、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四个环节入手,与供应商、生产企业、销售部门及售后部门紧密合作,共享信息,联合制定计划,使各环节紧密配合,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
物流供应链人才的短缺也限制着行业的发展。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当前,我国物流从业人员超过5500万人,每年新增超100万人的就业需求。而专业院校供应链与现代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每年仅有17万人,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发展需求。如何破局?校企合作是关键,据邓香全介绍,目前企业正积极探索与院校共建“订单班”,定向培养智慧物流、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青年梯队,前瞻储备未来人才。与此同时,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企业组织员工“走出去”参加特训班学习和技能培训;以操作岗“师带徒”、业务岗外派学习等“沉下去”行动提升员工专业能力。
此外,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物流企业向供应链转型,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量力而行。“物流企业向供应链企业转型,必须清晰战略定位,根据自身实力进行,不能盲目跟风,不是所有的物流企业都适合向供应链转型,中小型物流企业应该聚焦细分领域,参与分工合作,实现效率效益最大化成长。”解筱文表示。
安徽国力物流有限公司副总裁洪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认为,作为一家中小企业,找到适合自己的数智化路径至关重要。不应盲目追求规模宏大而超出自身财力范围的方案。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说,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