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1
分享到
眼下,生鲜农产品跨越山海,从产地到餐桌一路“鲜”已经不是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冷链物流的支撑和保障。近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产地冷链物流建设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正在研究制定“十五五”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规划,重点就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预冷设施、产地冷链集配中心以及产后处理能力建设作出部署。
产地是生鲜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最先一公里”,产地冷链物流在整个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全链条中仍是短板,制约着冷链流通整体质量和效率。近日发布的《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明确,提升城乡消费设施水平。在产地,重点支持完善农产品市场、冷链集配中心等现代流通网络,完善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聚焦“最先一公里”,持续推进产地冷链物流网络建设,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超过9800万立方米,比“十三五”末翻了一番;打造连接城乡农产品流通的关键枢纽;建设培育一批具有仓储保鲜、初加工、分拣包装、集散配送等能力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
据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持续优化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强化全链条协同融合。
与此同时,地方层面也在合力完善冷链产业。日前,2025京津冀冷链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北京举行,吸引了来自京津冀三地的近百家冷链物流、贸易、食品加工生产、物流设备企业及科研院校代表参加,共同探讨京津冀冷链产业合作新路径,推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现代冷链物流新生态。
此次会议还发布了《京津冀冷链行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倡议》,三地代表企业承诺以智慧化、标准化为抓手,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信息平台互通、监管互认以及应急联动合作,共建高效安全绿色的现代化区域冷链物流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将为冷藏保鲜设施、冷链运输车等仓储、物流、加工等产业链各环节带来利好。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冷链物流总额为2.21万亿元,同比增长4%。一季度,冷库项目资金投入87.46亿元,同比增长9.42%。据悉,目前一批高标准冷库正在加快建设中。
2024年冷链物流运行数据显示,在绿色节能发展趋势下,新能源冷藏车销量实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全年,新能源冷藏车销量为21368辆,同比增长350.8%;新能源冷藏车渗透率为33.9%,同比增长25.2个百分点。在此背景下,福田汽车、江淮汽车、宇通集团等企业积极发力新能源冷藏车产品,满足新能源冷藏车市场定制化需求。今年一季度,新能源冷藏车销量同比增长超过70%。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冷链物流市场的不断扩大,对运输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已研发出具备远程温控、故障预警功能的智能冷链车,在甘肃苹果、四川柑橘等产区得到广泛应用。随着行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未来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建设还将带动无人冷藏车、自动分拣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普及。据悉,浙江、广东等地已试点“无人机+冷链”配送模式,解决山区农产品运输难题。
事实上,产地冷链物流的完善,不仅能减少农产品损耗,更能通过延长保鲜期、提升品质带动消费升级。
在促进消费方面,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仅生鲜农产品消费规模就高达10亿吨。当前,农产品消费需求已经趋于多样化,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建设畅通、安全、高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有利于降低流通损耗、提升农产品消费品质,有利于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商务部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消费和农民收入双提升。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加快健全农产品供应链。结合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菜市场、生鲜超市改造升级,补上冷链物流设施短板,降低流通损耗,更好满足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等跨区域、远距离的调运需求。截至2024年年底,支持建设各类农产品冷链设施近2000万立方米。
同时,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建设多层次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即时零售、直采直供、共同配送等新业态,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打造“农字号”电商品牌。2024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8%。
中商产业研究院指出,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广阔,也仍面临区域发展失衡(东部冷库容量占全国比重高,西部较低)、部分环节“断链”、能耗成本高等挑战。未来预计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推动网络覆盖下沉;中小服务商依托专业化服务切入细分赛道;地方政府通过“冷链园区+产业带”模式,降低企业落地成本。行业将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具备全链路服务能力的企业将占据主导地位。
专家表示,随着相关工作的推进,产地冷链物流建设将成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关键纽带,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激活消费潜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依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