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龙(凯时中国)人生就是博-凯时未来科技引领者

我国多式联运量质齐升显成效-尊龙凯时官网平台
i1pcban.jpg i1pcban.jpg

行业动态

我国多式联运量质齐升显成效

2025-07-26 

分享到

  日前,由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多式联运发展报告(2024)》(简称《报告》)在2025海丝港口合作论坛上发布。《报告》分析指出,2024年我国多式联运实现量质齐升,为降全社会物流成本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同比增长15.6%。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16.5%。根据报告,2024年我国多式联运规模稳步提升,公铁联运、陆空联运、江河海联运成为新的增长极,枢纽布局持续优化,各种货运枢纽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通道网络日益完善,联运班列有力支撑了全球国际物流供应链塑造,服务模式精细升级,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模式在更多场景使用。

  在技术创新的加持下,多式联运智慧化和低碳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制度保障不断优化,交通物流降本增效等多项政策密集出台,行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报告发布人、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城市交通与现代物流研究所所长李弢详细解读了多式联运发展报告,该报告凭借行业统计数据与调研成果的有机结合,以权威、客观的数据描绘出行业现状,同时引入典型企业的实践经验,借助丰富案例为读者提供直观参考。基于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提出精准建议,为行业发展指引方向,并且紧密贴合现行政策,展现出高度的政策敏感性和权威性。

  从数据层面来看,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同比增长15.6%。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同比增长16.5%。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全面落地,多式联运重点联系企业通过“一单制”完成的箱量占集装箱多式联运量的比例约8%。

  2024年多式联运呈现出多维度增长态势。公铁联运、空陆联运、江河海联运增长明显,枢纽布局持续优化,各种货运枢纽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通道网络日益完善,联运班列有力支撑了全球国际物流供应链塑造,服务模式精细升级,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模式在更多场景使用。

  尊龙凯时科技

  枢纽功能的持续优化为多式联运发展及产业融合筑牢根基。目前,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行动已累计支持37个枢纽城市(群),铁水联运枢纽、公铁联运枢纽等专业化枢纽功能逐步完善,49.0%的物流园区周边5公里范围内建有铁路物流基地(货场)、港口码头或机场等货运枢纽。

  在制度规则方面,2024年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中心、东北三省一区多式联运发展联盟等相继成立,《集装箱多式联运运单》和《空陆联运货物交接区设施设备配置要求》等标准发布,政策密集出台,多式联运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多式联运网络的不断完善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动力。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1.9万列,中亚班列开行1.2万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首次突破万列大关,“国际班轮+国际班列”“集装箱直航+跨境公路”等联运网络不断拓展,12个集装箱铁水联运品牌线路培育典型案例加速落地,形成内外联通、陆海联动的国内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格局,有力保障我国粮食、煤炭、天然气等重点物资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等“新三样”产品的运输。

  联运技术也在2024年迎来智慧升级,助力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实现全覆盖。多式联运数据互联互通进程加快,自动化码头数量增至52座,其中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1座,无人码头、无人集卡的快速应用显著提升了港口智能转运水平和联运服务质效。

  尊龙凯时科技

  这份成绩单的深层价值,标志着中国物流体系正经历一场深刻的“通筋活络”变革:以枢纽网络的战略性“强基”优化空间布局,以规则技术的创新性“赋能”打通效率堵点,以运输结构的绿色化“固本”重塑发展模式。这三股力量的协同共振,共同构成了多式联运支撑物流降本增效的核心动能图谱。

  一是枢纽强基,空间重构筑就降本硬支撑。多式联运降本的底层逻辑,在于对物流空间格局的战略性重塑与枢纽功能的系统性强化。国家层面精心布局的综合货运枢纽网络,深度融入区域产业生态,成为联动超150个国家级产业园和70多个产业集群的“动力引擎”。近半数物流园区实现与核心枢纽实现无缝衔接,大幅消解了传统物流的断点顽疾。中欧、中亚、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的高效协同,叠加创新联运模式,编织出覆盖全球、陆海联动的物流骨干网。这不仅保障了国家战略物资与新兴产品的高效流转,更通过网络的规模效应和集约化运营,为全社会物流成本的系统性下降奠定坚实的物理基础。枢纽通则循环畅达,网络优则成本锐减。

  二是规则赋能,软硬兼施打通效率新通道。驱动多式联运实现质效跃升的关键,在于制度规则创新与智慧科技的深度融合,二者共同作用于效率这一降本的核心维度。“一单制”改革全面落地,一举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软联通”,显著简化流程、控制风险、压缩时间损耗,释放出巨大“降本红利”。伴随国家标准出台及区域协作联盟兴起,规则统一、标准互认的“共同语言”加速形成,为跨区域、跨方式的无缝衔接扫清了障碍。智能化的“硬实力”大幅提升节点效率与服务响应,根源性优化全链条协同,将传统物流的“时间成本”与“衔接损耗”压至最低。规则流程精简,科技强则衔接高效。

  三是结构固本,绿色转型锚定降本可持续发展。多式联运推动着中国货运结构向更经济、更低碳、更可持续的方向优化演进,为降本增效提供根本性、长期性的保障。凭借天然的规模经济性、低能耗和低排放特性,铁路、水路货运量占比的持续提升是社会物流总成本系统性下降的核心动力源。全国沿海和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已超90%,则标志着大宗物资“最后一公里”加速接入高效绿色铁路网,根本扭转对高成本、高污染公路集疏运的依赖,其降本和环保的双重效益显著。多式联运引领的结构之变,是中国物流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固本”行动,以确保降本增效是建立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模式先进的坚实根基之上。结构优则根基稳固,路径绿则发展长远。

  中国多式联运的“量质齐升”,不仅为当下降低物流成本提供强大动能,更在深层次上重构中国经济空间格局与运行效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了一条高效、绿色、有韧性的物流通衢。

  在绿色发展的时代浪潮下,多式联运正以蓬勃之势重塑运输结构,成为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力量。2024年,铁路货运量占比攀升至9.1%,水路货运量占比达到17.3%,相较于2017年,分别实现了1.3个和3.1个百分点的显著提升。全国沿海及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突破90%大关,新能源车船更是加速投用,运输结构调整成效持续显现,释放出强劲的绿色动能。

  多式联运的精髓远不止于运输方式的简单叠加。据权威测算,多式联运在全社会货运量中的比重每提升1个百分点,便能促使物流总费用降低约0.9个百分点,相当于节约成本数千亿元。在实体经济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如此可观的降本空间,无疑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以浙江绍兴一家纺织企业为例,其曾因自行购置货车,每月成本徒增3万元,且返程空驶现象屡见不鲜。然而,自从接入网络货运平台后,凭借智能匹配技术,运输成本骤降70%,效率更是提升了50%以上。当货运需求配对率高达92%时,传统物流行业“小、散、乱”的顽疾正被技术手段逐步攻克。

  多式联运带来的降本增效红利,正向产业深处持续渗透。相关资料显示,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借助多式联运的强大吸引力,成功引进超210个项目落地,总投资额高达1800亿元,湖北对通过验收的多式联运工程给予2000万元的奖补,河南则对重大物流项目提供高达总投资30%的补助。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物流枢纽与区域经济实现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其更深远的价值,在于有力推动了绿色转型进程。2024年,铁路货运量占比升至9.1%,水路货运量占比达到17.3%。河北某钢厂将煤炭运输模式转变为“铁路+水路”后,单吨碳排放量大幅下降60%。运输结构的持续优化,使得多式联运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坚实支点。

  在多式联运的有力支撑下,我国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持续稳固全球领先地位。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榜首。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董事长陶成波介绍称,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班列已达27条,内陆无水港增至38个,海河联运航线条,其中海铁联运业务辐射范围涵盖16个省(区、市)的67个地级市,多式联运“一单制”更是获得交通运输部的公开推介与认可。

  李弢表示,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是我国深化运输结构调整、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核心路径,更是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服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展望未来,多式联运在深化运输结构调整、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中的核心与战略支点作用将愈发凸显,必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