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6
分享到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描绘了一幅中国快递业蓬勃发展的壮阔图景:作为现代流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快递业务量已连续11年稳居世界首位。
目前,全国日均揽收快件量突破5亿件大关,相当于每秒就有近6000个快递进入寄递渠道,在密集的物流网络中高效流动。这一规模背后,是快递业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展现出的强大引擎作用。
会上,赵冲久提出,国家邮政局将持续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把农村地区寄递服务短板变成农村发展的“潜力板”,既打通了消费堵点,又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模式和服务体验的差距。
据了解,国家邮政局正加速构建“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与地方配套投入,重点攻坚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根据《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将实现“县县有中心、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的全面覆盖。截至2025年6月,全国累计建成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2600个,村级快递服务站点覆盖率达96.3%,较2024年提升1.3个百分点。在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等偏远山区,通过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与地方配套投入,重点攻坚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建成村级服务站12.8万个,实现所有建制村直接收投邮件快件。
截至去年6月,全国累计建成县级寄递公共配送中心超2400个,村级快递服务站点覆盖率突破95%。在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等偏远山区,无人机配送、客货邮融合班线等创新模式,使包裹进村时间从过去的一周缩短至48小时内。
当前,农村地区正经历从“收快递难”到“随时收寄”的转变。邮政部门联合电商平台推出“快递进村”专项服务,推动智能快递柜下乡,2024年上半年农村地区快递投递量同比增长42%,增速显著高于城市。浙江安吉的茶农通过村级服务站实现茶叶“当天采摘、当天发货”,物流成本下降30%,带动线上销售额翻倍。
西藏墨脱县的创新实践尤为突出。今年4月,当地试点无人机配送茶叶,将原本40分钟的山路运输时间缩短至7分钟,单日最高运输量达200公斤。这种“干线铁路班列+末端无人机”的立体模式,使墨脱茶叶的外销成本降低40%,线%。新疆阿瓦提县则通过安装638个智能快递柜,实现150个行政村全覆盖,日均处理量突破8万件,村民取件时间从平均2小时缩短至5分钟。
近年来,国家邮政局正认真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中西部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在重要节点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衔接水平,支撑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商品和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2024年,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同比分别增长了30%和34%,增速显著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在青海、甘肃等地区,新投产的邮件快递处理中心的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提升了西部地区物流基础设施的水平。
西安顺丰创新“丝路电商铁路集装箱”班列模式,每日开行X387次西安至乌鲁木齐专线,采用“干线铁路班列+两端集配”模式,实现37小时直达,较公路运输节约5小时,物流成本降低37%。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实时追踪集装箱,客户可通过手机小程序查询在途信息,2024年累计开行100列,发送货物近9万吨。云南中老铁路跨境专线件,“澜湄快线”将东南亚水果进口时效压缩至48小时,2025年上半年经中老铁路进出口货运量超300万吨,覆盖12个“一带一路”国家,运输品类扩展至3000多种。
河南顺丰部署丰舟90物流无人机与方舟40无人机,构建信阳浉河港镇茶区立体运输网络,结合地面R5无人车编队,形成“空中快线+地面支线”的完整闭环。京东物流利用“米”字形高铁网,开通51条高铁快递线年,全省投入无人快递车343辆,运载总容量1522立方米,智能分拣系统、无人机配送等新型模式成为行业新常态。
在云南,中老铁路跨境快递专线件,将东南亚水果进口时效缩短至48小时以内;贵州毕节通过“客货邮融合”试点,利用农村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快件,使建制村快递通达率从65%提升至98%,日均处理量突破8万件。
我国快递网络正加速在中西部架构。在郑州航空港经济区,顺丰、京东等企业建立专属物流园区,服务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实现手机配件“上午下线、下午装机”的极速供应链。2024年上半年,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同比猛增30%(中部)和34%(西部),增速较东部高15个百分点以上。
邮政业连接千城百业、联通线上线下,融入生产环节,嵌入消费场景,流动的邮件快件背后,折射的是流动的中国、开放的市场。快递业通过基础设施下沉、数据赋能和政策协同,直接释放消费潜力,成为打破市场分割、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渠道,是构建统一大市场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邮政业的业务形态是全过程管理、全网络运行,网络的特征明显,本身就蕴含着‘五统一、一开放’的特质,其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提升。”赵冲久表示。
在我国,快递业正深度嵌入制造业链条,全链路优化产业效率。在广东佛山,美的集团与顺丰共建智能仓,实现家电“工厂零库存、全国72小时达”,库存周转率提升40%。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通过“共享云仓”模式,使中小商户物流成本降低25%,日均发货量超3000万单。
在江苏丹阳,中通快递创新“快递员驻厂”模式,实现生产与发货无缝对接,全球最大树脂镜片生产基地万新光学年发货量达200万件,丹阳中通日均发出眼镜订单超4万单,带动制造业产值32.59亿元。这种模式使仓储成本降低30%,库存积压风险下降45%,成为“两业融合”的典型范式。
常州邮政与贺尔碧格传动技术的合作更显深度,120名邮政员工直接参与汽车同步器等核心零部件的产线装配,构建起“原材料循环取货—智能仓储—产线直供”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该项目支撑超10亿元产值,入选全国首批“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典型项目”,彰显“服务嵌入生产流程”的新趋势。
数字化技术的投入也正驱动着快递业资源的精准配置。国家邮政局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全国快递流向,2024年预警区域供需失衡超1200次。菜鸟网络基于物流数据预测,提前将商品调拨至消费地仓库,“预售极速达”服务使618大促的签收时效压缩至4.6小时。全国快递电子运单使用率达99.8%,每年减少纸张消耗超200万吨。
奔腾的快递洪流,是流动中国、活力市场最生动的写照。这支连续11年领跑世界的行业力量,正以高效、智能、绿色的新质生产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